平均律第一册C小调赋格 BWV 847 Bach Fuge
巴哈【原典版】十二平均律 I
巴哈十二平均律為鍵盤音樂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,喻為鋼琴「舊約聖經」,許多鋼琴家以這套鋼琴曲集作為每日練琴必備,進而掌握練習技巧、訓練音樂性及音樂的奧妙。本版的編者,不給予對彈奏者有束縛的一些指示,以便能使十二平均律重得巴洛克時代演奏音樂時所特有的闡釋自由。
第一部的曲集是根據各音爲主音的十二種大調,以及十二種小調的二十四曲,分別以該調寫成的前奏曲與賦格曲當一組歸納成一個曲集的。有關調號的內容與配列,不論是第一卷或第二卷, 情况完全一樣。也就是說,第一曲是從C大調開始的,第二曲是C小調、第三曲是D大調、第四曲是D小調的順序,各以半音的差別上行,交替著大小兩種調, 最後以B小調的第二十四曲結束。(只是,其中第八曲的前奏曲,第一卷中用降E小調,而第二卷卻改用異名同音調的升D小調。〉
於一七二二年寫成的「平均律鍵盤曲集」第一冊,雖然成爲柯登時代的代表作,名傳後世,可是這二十四首「前奏曲與賦格曲」,卻不是全部屬於新創作,其中有幾首前奏曲,已經出現在從前寫作的「爲威廉,符立德曼,巴赫」的小曲集中。根據當時的文獻,巴哈喜歡把分散的作品或未完成的草稿,稍微加筆修正後,再歸納成一個曲集,曲集中的很多樂曲,早在一七二〇年寫作的符立德曼小曲集中,就可以發現其初稿,到三年後的一七二三年,再以各十五首的二聲與三聲,重新做出樂曲的排列,而且是照著調的順序組合的。很幸運的是,目前還留存著一七二二年,巴赫親筆的「平均律鍵盤曲集」第一冊樂譜。
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(德語: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),作品號BWV 846–893,是一組由約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為鍵盤獨奏樂器而創作的音樂。最初,巴赫於1722年創作了一組在全部二十四個大小調上的前奏曲與賦格,標題上寫著「為使好學的音樂青年從中獲益,特別是供熟悉此類技巧的人消遣」。巴赫後來於1742年又創作了同樣形式的第二組樂曲,但標題僅為「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」。現在,這兩組作品通常作為第一卷和第二卷被合稱作「平均律鍵盤曲集」。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被廣泛看作是西方古典音樂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。
名稱
事實上,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的「平均律」一詞並非十二平均律,「平均律」之誤譯或來自日文「平均律クラヴィーア曲集」。巴赫的標題暗示這部作品是為「經過合適調律的鍵琴」系統而作的,而「合適、妥當的調律」(well temperament)與「平均律」(equal temperament)是兩種不同的概念,這種調律法能讓所有的調聽起來都是同樣準的。巴赫時期與之相對的調律法是中庸律,在這種調律法中變音記號較多的調聽起來就不準了。一般認為巴赫所指即合適、妥當的調律有很多種可能,而平均律理論的實際應用,是巴赫過世很久以後,1850年才流行的現代鍵盤標準調律法。現代學者認為巴赫應該是某種良律調律法。對於巴赫是要求若干種類似的,甚至每首都有細微差別的調律法,還是要求單一萬能的「好律」調律法,是有爭議的。巴赫的這部作品嚴格地講應該直譯為「合宜調律鍵琴曲集」。
作品歷史
第一卷完成於巴赫在科滕工作期間,第二卷22年後完成於萊比錫。兩卷的手抄本都廣為流傳,但印刷版直到1801年才出現,由波恩、萊比錫和蘇黎世的三個出版商幾乎同時出版。巴赫的音樂風格在其去世時已經不再流行,而且早期古典主義音樂既沒有複雜的對位也沒有多變的調性。但是隨著十八世紀70年代古典主義風格的逐漸成熟,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開始影響音樂的歷史進程,海頓和莫扎特都深入研究了這部作品。
沿襲
儘管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是第一部完整的使用全部二十四個調的鍵盤曲集,但之前已經有過類似的作品。在17世紀晚期現代調性體系建立之前,有很多作曲家創作過使用全部八種調式的作品集,例如約翰·帕赫貝爾的《聖母讚歌賦格》(作於1695年~1706年)、喬治·米法(Georg Muffat)的《Apparatus Musico-organisticus》(作於1690年)以及約翰·施佩特(Johann Speth)的《Ars magna》(作於1693年)等。而且,在巴赫之前200年左右,在魯特琴和希爾伯琴(Theorbo)等撥弦樂器上就實現了平均律調律,並產生了一些包含所有調的組曲(不過這種音樂還不屬於現代調性體系):
每一卷都包含24組前奏曲與賦格。第一組是C大調,第二組是c小調,第三組是升C大調,第四組是升c小調,等等。如此不斷上升的半音序列包含了所有的調,最後以一首b小調賦格結束。
巴赫在一些前奏曲與賦格中重用了他之前的作品,例如作於1720年的《寫給威廉·弗里德曼·巴赫的鍵盤小曲集》中包含了11首前奏曲的原型。第一卷的升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本來是C大調,巴赫後來添加了有7個升號的調號,並調整了一些臨時升降號,從而將樂曲轉移到了所需的調上。巴赫的音樂具有深遠的影響,證據之一是莫扎特的《C大調幻想曲與賦格》(K. 394),其中賦格的主題與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第一卷中降A大調賦格的主題相同。這一主題還用在第二卷的C大調賦格中。此外,巴赫《雙羽管鍵琴協奏曲》(BWV 1061)第三樂章中賦格的主題也與之類似。
音樂風格和內容
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第二卷中的《降A大調賦格》(手稿)
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中的音樂風格非常多樣,比絕大多數音樂文獻都豐富。
前奏曲的風格本身就是自由的。儘管其中一些有典型的巴洛克旋律線,並附帶了自由的擴展尾聲。(例如第一卷的c小調、D大調和降B大調前奏曲)。
每首賦格上都標記著聲部的數目,從二到五。大多數都是三聲部和四聲部的賦格。賦格中包含了各種復調技巧,例如賦格呈示部,主題倒置和緊接段等。但是一般而言比巴赫的管風琴賦格更加緊湊簡練。
兩卷賦格中最出名的一首是第一卷的第一首前奏曲,由簡單的分解和弦的進行組成。由於C大調前奏曲技巧上的簡單,成為鋼琴初學者必學的曲目之一。這首前奏曲還被古諾改編成了《聖母頌》。
後世影響
儘管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不是第一部使用所有調的作品,但它是最有影響的一部。作品的本性(正如標題揭示出來的那樣)即要求一種和諧的調律法,成為西方音樂在20世紀早期之前的基礎。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中不需要非常複雜的轉調,而是證明了和諧調律的獨奏樂器能夠在24個調上演奏,不需重新調律。貝多芬的音樂中遠關係轉調至關重要,他也深受《平均律鍵盤曲集》的影響。年輕時在音樂會上演奏這部作品是他吸引目光的亮點。
【💖🎹李柏均🎹💖】2024/12/27【巴哈平均律第一册C小调赋格 BWV 847 Bach Fuge🌹J.S.Bach,The Well-Tempered Clavier】🌻音旋雋陞🎼台中北屯區🌻🎶
Ещё видео!